最近,各大家居企业陆续发布2024年报。从结果来看,过去一年,行业发展的界面不算理想,市场仍在低温运行并有持续下探的可能。树懒随机选择了35家上市公司2024年的经营数据为样本,覆盖定制、成品、卖场、建材、出海类企业,从中总结出一些新的特征变化,并谈谈对下一步的看法。
收入和净利润的维度,70%的公司出现营收下滑,89%的公司出现净利润下滑。其中,营收增长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出海领域的几家公司,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30%的占比达到54%。
员工数量的维度。2023年,35家公司共有员工25.56万人,2024年减少至23.46万人,净减少2.1万人,减少比例达到8.2%。其中,仅有7家公司的员工数出现小幅上涨,28家公司的员工数不同程度的下降。
进一步看,定制行业是“重灾区”,9家定制企业的员工数共减少0.91万人。欧派家居的员工数减少3462人(减少比例达14.4%)。其次是家居卖场红星美凯龙减少2908人(减少比例达20%)。不仅是上市公司,有相当比例的非上市公司在2024年也都采取了裁员和组织优化的动作。
从经营数据和员工规模的变化,大概能感受到行业的温度,“瘦身”和“减负”已经成为当下环境的必选动作,核心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。
今天管理一家2万人的公司成为一道重要的门槛。目前,行业超过2万人的家居公司有欧派家居、顾家家居、敏华控股,员工数分别为20582人、20578人、27246人(敏华控股的数据截至2024/9/30)。非上市公司全友家居在2022-2023年曾突破2万人,2024年下降至19025人。
分行业和企业来看。2024年,9家定制家居企业的营收集体下滑,仅索菲亚的净利润实现了正向增长,其余8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。尚品宅配、皮阿诺、顶固集创三家处于亏损状态,亏损的原因倒不是定制行业出现了多大的问题,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的经营,或者无法收回的坏账影响了净利润。
2024年,9家定制企业总营收472亿元,较2023年的557亿元,下降15.26%,为近4年来(2020年至今)最低的一年。9家企业的净利润总和40亿元,较上一年的57亿元,下降29.67%,经营业绩背后反映了行业产能过剩和需求萎缩的一面,并且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接受,这种现状的确会对企业产生直接影响。
比如,欧派2024年营业收入实现189.25亿元,同比下降16.93%;归母净利润实现25.99 亿元,同比下降14.38%,为公司成立三十年以来的首次收入、利润双下滑。经销门店营收下降20%,经销门店净减少966家,大宗业务下降15%。但是,欧派在9家定制企业的份额占比仍稳定在40%以上。
尚品宅配2024年营收37.89亿元,同比下降22.67%,归母净利润(亏损)2.15亿元,同比下降432.15%。从收入的体量看,已经回落到2017年上市之前的业绩,横向对比,与金牌家居的体量相当。今年,尚品宅配首次提出“追赶者”的新定位,声称要打一场翻身仗。
传统线下渠道的增量遭遇挑战。2024年,9家定制企业存量实体门店数量约2.64万家,较上一年净减少超过2000家。其中,欧派(-973),索菲亚(-265),尚品宅配(-138),志邦(-489),关闭店面的速度已经超过新开店面。
企业原本依赖开店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,开始出现不增反降的情况。截至2024年末,仅有4家定制企业的门店数量超过2000家,分别是欧派(7813家)、索菲亚(3502家)、志邦(4094家)、金牌(3886家),2000-3000家门店规模的企业出现断层。
门店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的活跃度和吸引力。一批经销在主动或被动的退出行业,新加入的力量不充足。经销商依然是厂家最重要的基石,经销商的困难和负担,其实也是工厂的困难和负担。在当前困难的节点上,厂家不能把经销商当耗材,而是要当成资产来运营,减少挤压和博弈,多做一些帮助经销商渡过难关的事情,真正做到“厂商一体”。
在梯队化建设的维度上,相较定制而言,成品行业的梯队化建设比较平均,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,50-100亿元营收规模区间的企业有3家,100亿以上规模区间的有3家。定制行业50亿以上规模的有3家,分别是欧派(189.25亿)、索菲亚(104.94亿)、志邦(52.58亿),前后都有一倍的差距,60-100亿之间为空白区域。而在成品企业的非上市公司里,也有几家具备实力的后备力量。
在渠道变革的维度上,线上(渠道)平台呈“相对集中”的趋势,线下渠道呈“多元分散”的趋势。不管是线上线下,都将从原来“集中式”的获客方式全面转向“分散式”。
传统家居卖场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,毕竟高客单价的产品交易仍然需要面对面的环节,但是传统家居卖场的权重会逐步降低,或者说核心的线下渠道发生了转移。家居企业不会依附于单一渠道做生意,消费者也不会凭借单一渠道做决策。传统家居卖场也需要推动自身的变革,重新定义家居卖场的经营逻辑,这也是卖场展开自救的方式。
行业整合效应的维度,定制行业的集中度还比较低,但是行业的洗牌正在加速进行,两级分化的趋势明显,原有的CR9格局面临瓦解。从业绩表现来看,第二梯队企业的压力超过第一梯队。2024年,海尔系企业有屋智能(包含博洛尼)营收44.42亿元,兔宝宝的定制家居业务营收17.2亿元,顾家定制营收9.92亿元,绝对值已超过第二梯队的定制公司,随着整家模式的推进和成熟,未来的排名有望进一步提升。
近几年,行业比较热的整家定制或者大家居概念,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破题,各家仍在探索阶段,企业原有品类的营收仍占据绝大部分的比重。例如,欧派橱柜占比29%,衣柜占比52%;索菲亚衣柜占比79%,橱柜营收占比12%。对于木门、卫浴等其他品类的渗透还非常有限。成品行业也类似,顾家沙发占比55%,卧室产品占比17.59%,定制类占比5.37%。
定制家居行业的内卷式竞争、价格战、产能过剩、需求收缩等,还将持续压缩企业下一个阶段的利润空间,并且已经逐步影响到产业链上下游。例如,人造板行业关于环保的“标准之争”,不仅不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,反而引发了更混乱的竞争格局,包装的各种花里胡哨的概念名词,让终端消费者看花了眼,难以分辨真假乱象,期待看到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举措,而不是密密麻麻的“小字”文学。
人造板和定制家居深度捆绑的两个行业,虽然定制行业的增长承压,一直在努力去产能,但是国内刨花板产能在加速扩张上产能,新的生产线仍在不断投产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2024年是中国刨花板产业发展历史上投产总量最大的一年,国内建成总产能已达 6415 万立方米,再加上在建产线,预计2025-2026年的总产能的将达到7000万立方米/年。
我们判断,未来几年的定制行业的品牌集中度不会大幅提升,同质化的竞争会越来越无力,二三梯队公司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加,需要思考自己的差异化坐标。同时,行业会分化出细分品类的机会,主动寻找结构性的增长机会。多考虑中观和微观层面可以采取的行动,少关注宏观的压力,但“国补”对于头部公司确实是个利好因素。
今天头部公司的下滑或亏损,实际上是上一个周期的打法导致的,也预示着上一个周期的打法已经遇到瓶颈,甚至提前透支了未来的增长,将全面进入回调阶段。公司的起伏是正常的,不能完全以悲观视角来看待,新的发展周期,要允许公司回调,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。
头部公司依然表现出比较强的韧性和组织灵敏度,现在评价和下结论为时过早。等到2028年,企业完整经历这一轮的战略转型周期之后,大概率会形成新的市场格局,关键还是要看在这个周期当中,企业给未来的可持续增长打下了怎样的能力基础,同时对行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有所引领和创新。如之前所说,2025年,家居企业战略转型进入“深水区”,越往后越考验企业出什么招,打什么牌。
新的发展周期,“三低一高”(低温环境、低速增长、低利润、高成本运营)是未来几年市场的“新常态”。不仅是老板要调整经营策略,从业者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。
对大多数企业来讲,如何活下去,已经成为2025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最需要回答的问题。
2025年的市场会继续下探、长期徘徊、还是企稳回升,很难给出唯一的结论,这三种情况都会有对应的企业,至于最后能落到哪个结果上,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