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清远某家居经销商以“国补”名义诱导消费者全款支付后疑似跑路,涉及多个行业头部品牌;四川在家装补贴政策中主动将全屋定制剔除——这些现象绝非偶然。国家补贴政策本应是促进行业良性循环的催化剂,却沦为部分商家收割消费者的工具,甚至倒逼政策制定者采取保守策略。这一反差背后,暴露的是家居行业长期存在的内生性顽疾:高增长掩盖的口碑危机、低频消费弱化的品牌敬畏、分散市场催生的恶性竞争。
过去十年,家居行业依托房地产红利和消费升级浪潮,市场规模快速膨胀。企业只需搭上行业快车,便能通过渠道扩张、营销轰炸实现增长。在这一阶段,“规模”是唯一目标,服务能力、履约质量、消费者口碑等长期价值被选择性忽视。头部品牌忙于跑马圈地,中小商家则依赖信息差赚快钱。即便出现货不对板、拖延交付等问题,也往往被增量市场的繁荣所掩盖。
这种“增长即正义”的逻辑,导致行业长期缺乏对商业伦理的敬畏。当市场增速放缓,存量竞争加剧时,粗放模式积累的矛盾必然爆发——清远商家卷款跑路、四川政策主动规避全屋定制,本质上是行业为过去的短视行为买单。
家居消费具有典型的低频、高客单价属性。普通家庭可能十年才装修一次,这意味着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几乎是“一锤子买卖”。当复购率趋近于零时,商家维护口碑的动力自然衰减。
低频消费的致命伤在于“违约成本极低”。对部分商家而言,即便因偷工减料、虚假承诺被投诉,损失的也只是一次性客户,而通过更名换壳、转移阵地等操作,仍能继续招揽新客。相比之下,餐饮、快消等高频行业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,品牌可能直接消亡。这种差异让家居行业成为投机者的温床,也让国家补贴这类需要长期信用背书的政策,反而成了部分商家“收割韭菜”的诱饵。
家居行业至今未形成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。头部品牌市占率不足5%,大量中小厂商、区域性作坊充斥市场。低准入门槛导致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,而价格战的代价往往是服务缩水:
设计端:免费设计沦为引流噱头,实则抄袭拼凑;
生产端:用E2级板材冒充E0级,五金配件以次充好;
履约端:拖延工期、推诿售后成常态。
当行业陷入“低价—降本—失信—更低价格”的死循环时,合规企业的生存空间必然被挤压。消费者在比价中逐渐形成“行业水太深”的认知,进一步倒逼其选择“低价赌运气”。这种生态下,即便是国家补贴这样的政策红利,也会被异化为恶性竞争的筹码。
要扭转行业乱象,仅靠政策监管和消费者警惕远远不够,必须重构行业价值体系:
头部品牌承担“锚定效应”
行业前十强应承担行业责任,联合制定从设计、选材到售后的全流程服务标准,通过推动提升行业准入标准赢得市场竞争,而不是跟小厂打价格战。并通过公开承诺、第三方验厂等方式建立可信度。例如,承诺“逾期交付按日赔付”“环保不达标全额退款”,并设立专项保障基金。
行业协会推动“信用资产化”
行业协会与行业发展共生共荣,应推动行业信用体系,建立企业/经销商信用档案,将投诉率、履约时效、质检结果等数据纳入评价体系,并向消费者公开。对多次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抵制,提高违约成本。对恶名单成员执行行业禁入。
家居行业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。当“赚快钱”的套路难以为继时,能否回归商业本质——用口碑赢得客户,用信用积累复利——将决定企业的生死。国家补贴政策暴露的乱象,恰恰是行业转型的契机。若头部品牌仍抱残守缺,继续纵容劣币驱逐良币,那么失去的将不仅是消费者信任,更是整个行业的未来。